1994年鑫优配,中俄双方就潜艇交易展开了合作。当中国代表询问具体细节时,俄罗斯方面却表示,涉及潜艇的专利技术无法透露。
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里,海军实力一直是一个短板。为了快速增强海军力量,中国在1994年决定出资10亿美元从俄罗斯购买常规潜艇。然而,从最初的谈判到最后的交付,整个过程并不顺利。两国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?中国为何愿意花如此巨资购买潜艇?
1993年,俄罗斯刚经历了经济改革的“休克疗法”,国内经济面临严峻压力,亟需资金支持。苏联解体后,俄罗斯放宽了武器出口的限制,甚至开始出售先进武器。这时,中国提出了购买潜艇的需求,这对俄罗斯来说,既能获得外汇,又能缓解经济困境。
展开剩余84%中国希望购买的潜艇在当时属于世界顶尖技术,为了保护专利,俄罗斯方面最初并未立即同意出售。然而,中国提出愿意支付全款,且开出了10亿美元的价格,这样的条件无疑具有很大吸引力。此外,中国还表示,如果潜艇没有问题,愿意立即交易。如此诚意,俄罗斯方面也难以拒绝。
1994年3月,双方在北京进行了首次谈判。俄罗斯方面表示,不愿透露潜艇的核心数据,打算含糊其辞应付过去。显然,俄罗斯有顾虑,不愿公开潜艇的技术细节。中国方面则不断强调,这笔交易对双方都有利,既能缓解俄罗斯经济压力,又能增强中国的防卫能力,而且10亿美元的价格几乎没有其他国家能提供。
经过三个月的艰苦谈判,双方终于达成了初步共识,俄罗斯也开始放下戒备,愿意继续合作。
到了实地登舰验货的阶段,俄罗斯再次显得非常谨慎。他们提出了严格的要求,仅允许派两位专家进行参观,时间不超过两小时,而且参观期间不能做笔记、不能提问,也不能互相交谈。为了保证交易顺利进行,中国代表答应了这些苛刻的条件。
实际登舰时,专家们仔细观察了潜艇的外观和内部设施。潜艇的电路排列非常有序,六个密封水仓互相连接,确保即使部分水仓进水,其他水仓也能保持潜艇的安全运行。最让专家们惊叹的是潜艇的静音性能。潜艇的声纹独特,而低噪音意味着它具备隐形能力。如果潜艇能保持低噪音,就能避免被敌方雷达追踪。
这种先进技术让中国代表非常激动,他们意识到这笔交易将极大提升中国海军的战斗力。
然而,问题并没有结束。当中国方面核对清单时,发现潜艇并没有配套的鱼雷。潜艇若没有鱼雷,将毫无攻击能力。中国代表与俄罗斯交涉,却始终未能获得鱼雷的购买许可。经过调查,得知这款鱼雷是俄罗斯最新研发的高科技武器,俄罗斯显然不愿将其出售给中国。
当时,洛基级潜艇有两款,一款是877型,另一款是636型,后者性能更强,但还未完成研发。中国代表参观的是已经服役的877型潜艇。俄罗斯无意间透露,636型潜艇的性能比877型更强,这让中国方面非常高兴,并在回国后将这些信息汇报上去。
这些潜艇在国际海军中早有名气,尤其是在声纹方面,北约各国对其高度警惕。中国如果能够购买这些潜艇,将极大增强海军实力,也有助于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,提升海上活动的自由度。
中国海军副司令员贺鹏飞决定采购这两款潜艇,并在购买鱼雷方面进行坚持。经过几轮艰苦的谈判,俄罗斯终于同意在交易中加入鱼雷,但要求两年后才交付。中国代表利用这一点,提出如果没有鱼雷,整个潜艇交易就取消。经过深思熟虑,俄罗斯同意了中国的要求,将鱼雷纳入合同。
最终,1995年两国签署了采购合同,中国购买了2艘877型潜艇和2艘636型潜艇,配套的鱼雷也包括在内。潜艇将在交付后运送到中国海域。
然而,运输过程中再次遇到难题。由于潜艇需要保持低噪音,外部装有橡胶消音瓦,如何避免运输过程中的损坏成为关键。为了保障潜艇的安全运输,中国专家建议使用半潜船,这种船能够将潜艇放置在甲板上,避免损伤消音瓦。
原本中国希望俄罗斯来负责运输,但俄罗斯提出的费用过高。于是,中国转向国际运输公司,最终决定由挪威的半潜船公司来完成运输任务。经过与荷兰公司协商,运输价格大大降低,且运输过程顺利进行。
1994年底,这两艘潜艇安全抵达中国,这次运输成为全球首次使用半潜船运输大吨位潜艇的成功案例,为未来的潜艇运输提供了宝贵经验。
这笔交易不仅增强了中国的海军力量,也开创了国际运输潜艇的新模式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升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